國家的政策,是希望技職院校能夠注重以應用、實用的技術為主,加強實務的教學,增加實習的能量;其實這個政策是對的,當學生畢業後到了產業界的時候,人家要的是什麼?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一環,不要說畢業了之後那一張文憑就等同於一張壁紙,那...教育就是失敗的了...
有一天在路上聽到一則廣播,是職訓局的統計吧,還是104人力銀行(忘了),意思是說去統計企業徵才的條件,竟然有高達百分之八十幾是只要「大學生而不限科系」,聽了覺得有一點悲傷呢!為什麼說呢...想想,企業有百分之八十幾是只要你是「人」就好,現在求職的人裡面有那個人不是大學生啊?只要你想要有一張文憑,只要你肯繳學費,以一個錄取率百分之一百多的招生系統而言,真的不止是連溝底要撈而且連溝底的底泥都要挖起來還填不滿需求的洞呢!
當哀傷過後,接著我們要看的就是還有的百分之十幾呢?想想以現在的大學畢業生一年大約是廿五萬人來計算,那有需要專業知識的大概是需要四五萬人吧...其實比起早年來說,讀大學(兩萬人)是就業的保障,現在應該說讀大學而學有專精是就業的保障吧...尤其是在現代這種注重「証照」的時代裡面,你有多少張証照就代表了你在那個領域裡面的程度了!
看看現在好多大學都在加強語文能力的訓練,不難想像早年我們那種極端愛國的行為(英文不輕易及格?)己經被時代洪流所淹沒了...在國際化的腳步下,語言能力也變成了一個必要的條件了說...想想有些大學的研究所入學推甄考試,重點不是放在語文能力嗎?口試?先讀幾篇paper再來翻譯成中文,並不是說語文能力好就可以讀研究所,可是語文能力差的在前面讀paper再加以翻譯的過程中就己經陣亡了,不會讀不會翻,人家後面連問問題都懶了問了,想想還有可能會上喔?
在講到前一段時,突然就想起鄭弘儀先生講過的一段話,他說他有天跟一個老外打商量說「不然這樣啦,你教我你們國家的話,我教你國語,你覺得怎樣」,結果那個老外一口就回絕了他,他問老外為什麼呢?這樣有什麼不好呢?結果那個老外跟他說,不用啦,在這裡我只要用英文就到處都行得通了,我為什麼還要學國語呢!想想也真的是啦...去過「首爾」的人都有一個感觸就是在那兒英文這種東西好像沒有什麼路用唪,那個國家的文字都沒有什麼路用,除了他們的韓文!唉...難怪我們的同胞出國旅遊,最大宗的就是中國跟日本!...(待續...)
...read more